前言
目前我们可以通过爬虫等方式获取海量的样本数据𝒙,如照片、语音、文本等,是相对容易的,但困难的是获取这些数据所对应的标签信息,例如机器翻译,除了收集源语言的对话文本外,还需要待翻译的目标语言文本数据。数据的标注工作目前主要还是依赖人的先验知识来完成。因此,面对海量的无标注数据,我们需要从中学习到数据的分布𝑃(𝒙)的算法,而无监督算法模型就是针对这类问题而发展的。特别地,如果算法把𝒙作为监督信号来学习,这类算法称为自监督学习,本博客介绍的自编码器就属于自监督学习范畴。
1 自编码器
1.1 原理
自编码器是通过对输入$x$进行编码后得到一个低维的向量$z$,然后根据 这个向量还原出输入$x$。通过对比$x$与$\bar{x}$的误差,再利用神经网络去训练使得误差逐渐减小,从而达到非监督学习的目的。结构如下图所示。
其中我们将数据𝒙本身作为监督信号来指导网络的训练,即希望神经网络能够学习到映射${𝑓_θ}$: $x$ → $x$,我们把网络𝑓𝜃切分为两个部分,前面的子网络尝试学习映射关系:$g_{θ1}$: $x$ → $z$,后面的子网络尝试学习映射关系:$h_{θ2}$:$z$ → $x$。我们把$g_{θ1}$看成一个数据编码(Encode)的过程,作用就是将输入$x$编码成低纬度的隐藏变量$z$,$h_{θ2}$看成一个数据解码(Dncode)的过程,作用是将隐藏变量$z$重塑成高纬度的$x$。编码器和解码器共同完成了输入数据$x$的编码和解码过程,我们把整个网路模型${𝑓_θ}$叫做自动编码器(Auto-Encoder),如果网络含有多个隐藏层,则称为深度自编码器(Deep Auto-encoder)。
自编码器的编码器通过编码器压缩得到的隐藏变量$z$重塑$\bar{x}$,我们希望解码器的输出能够完美地或者近似恢复出原来的输入,即$x$约等于$\bar{x}$,则自编码器的损失函数可定义为
其中$dist(x, \bar{x})$表示$x$与 $\bar{x}$ 的距离,常见的距离度量函数为欧氏距离(也即均方差):
1.2 PyTorch实现图片重塑
1.2.1 Fashion MNIST 数据集
Fashion MNIST 是一个定位在比 MNIST 图片识别问题稍复杂的数据集,它的设定与MNIST 几乎完全一样,包含了 10 类不同类型的衣服、鞋子、包等灰度图片,图片大小为28 × 28,共 70000 张图片,其中 60000 张用于训练集,10000 张用于测试集。Fashion MNIST 除了图片内容与 MNIST 不一样,其它设定都相同,大部分情况可以直接替换掉原来基于 MNIST 训练的算法代码,而不需要额外修改。由于 Fashion MNIST 图片识别相对于 MNIST 图片更难,因此可以用于测试稍复杂的算法性能。
在PyTorch中可以直接使用torchvision包进行在线下载。
1 | dataset = datasets.FashionMNIST(root = 'data2', |
1.2.2 网络结构
我们利用编码器将输入图片$x ∈ 𝑅^{784}降维到较低维度的隐藏向量z∈ 𝑅^{20}$,并基于隐藏向量 利用解码器重建图片,自编码器模型如图所示,编码器由 3 层全连接层网络组成,输出节点数分别为 256、128、20,解码器同样由 3 层全连接网络组成,输出节点数分别为 128、256、784。
1 | class AE(nn.Module) : |
1.2.3 训练
自编码器的训练过程与分类器的基本一致,通过误差函数计算出重建向量$\bar{x} 与原始输入向量x$之间的距离。
1 | for epoch in range(MAX_EPOCH) : |
1.2.4 图片重塑
与分类问题不同的是,自编码器的模型性能一般不好量化评价,尽管ℒ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网络的学习效果,但我们最终希望获得还原度较高、样式较丰富的重建样本。对于图片来说,一般依赖于人工主观的评估。在这次实践中正确做法应是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,用测试集来进行图片重塑对比,但我为了方便就直接使用训练集来进行重塑了。
1 | with torch.no_grad() : |
重塑图像如上图,其中奇数列为原图像,偶数列为重塑图像。可以看到,第一个 Epoch 时,图片重建效果较差,图片非常模糊,逼真度较差;随着训练的进行,重建图片边缘越来越清晰,第 100 个 Epoch时,重建的图片效果已经比较接近真实图片。
全部代码:
1 | import os |
2 自编码器变种
2.1 降噪自编码器(DAE)
DAE是通过改变重构误差项来获得一个能学到有用信息的自编码器。对于传统的自编码器最小优化目标:
对于这个函数如果模型被赋予过大的容量,损失函数仅仅使得 g ◦ f 学成一个恒等函数。也即网络会简单地复制输入,网络没有学习特征的能力。DAE给网络输入$x$添加采样自高斯分布的噪声$\alpha$:
则优化目标变成:
其中$x^\prime$是被某种噪声损坏的$x$的副本。因此去噪自编码器必须撤消这些损坏,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输入。
2.2 对抗自编码器(AAE)
为了能够方便地从某个已知的先验分布中𝑝(𝒛)采样隐藏变量𝒛,方便利用𝑝(𝒛)来重建输 入,对抗自编码器利用额外的判别器网络(Discriminator,简称 D网络)来判定降维的隐藏变量𝒛是否采样自先验分布𝑝(𝒛)。判别器网络的输出为一个属于[0,1]区间的变量,表征隐藏向量是否采样自先验分布𝑝(𝒛):所有采样自先验分布𝑝(𝒛)的𝒛标注为真,采样自编码器的条件概率𝑞(𝒛|𝒙)的𝒛标注为假。通过这种方式训练,除了可以重建样本,还可以约束条件概率分布𝑞(𝒛|𝒙)逼近先验分布𝑝(𝒛)。
2.3 变分自编码器(VAE)
2.3.1 原理
自编码器因不能随意产生合理的潜在变量,从而导致它无法产生新的内容。因为潜在变量$z$都是编码器从原始图片中产生的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研究人员对潜在空间$z$(潜在变量对应的空间)增加一些约束,使$z$满足正态分布,由此就出现了VAE模型,VAE对编码器添加约束,就是强迫它产生服从单位正态分布的潜在变量。正是这种约束,把VAE和自编码器区分开来。
从神经网络的角度来看,VAE 相对于自编码器模型,同样具有编码器和解码器两个子网络。解码器接受输入$x$,输出为隐变量$z$;解码器负责将隐变量$z$解码为重建的$x$。不同的是,VAE 模型对隐变量$z$的分布有显式地约束,希望隐变量$z$符合预设的先验分布P($z$)。因此,在损失函数的设计上,除了原有的重建误差项外,还添加了隐变量$z$分布的约束项。也即我们优化目标希望$z$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。度量图像的相似度一般采用交叉熵(如nn.BCELoss),度量两个分布 的相似度一般采用KL散度(Kullback-Leibler divergence)。这两个度量的和 构成了整个模型的损失函数。变分自编码器的结构如下:
模块1:把输入样本$x$通过编码器输出两个m维向量(mu、log_var),这两个向量是潜在空间(假设满足正态分布)的两个参数(相当于均值和方差)。
模块2:从标准正态分布N(0,I)中采样 一个ε。
模块3:使得$z$=mu+exp(log_var)*ε。
模块4:$z$通过解码器生成一个样本$\bar{x}$。
损失函数的具体代码如下,推导过程:https://arxiv.org/pdf/1606.05908.pdf
1 | # 定义重构损失函数及KL散度 |
2.3.2 VAE图片生成
此次我们基于 VAE 模型实战MNIST手写数字图片的重建与生成。输入为 MNIST手写数字图片向量,经过 3 个全连接层后得到隐向量𝐳的均值与方差,分别用两个输出节点数为 20 的全连接层表示,FC2 的 20 个输出节点表示 20 个特征分布的均值向量,FC3 的 20 个输出节点表示 20 个特征分布的取log后的方差向量。采样获得长度为 20 的隐向量𝐳,并通过 FC4 和 FC5 重建出样本图片。
VAE 作为生成模型,除了可以重建输入样本,还可以单独使用解码器生成样本。通过从先验分布𝑝(𝐳)中直接采样获得隐向量𝐳,经过解码后可以产生生成的样本。
此过程的实现与图片的重塑过程相差不大,主要差异在损失函数部分和潜在变量$z$的采样部分。
1 | import cv2 as cv |
效果如下,其中重塑图片中奇数列是原图,偶数列为重塑图像。由潜在空间点$z$生成的图像随着epoch的增加是越来越清晰的。
参考
《TensorFlow深度学习》
《Python深度学习基于PyTorch》